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櫛風沐雨的永隆銀行(三)

作者:Winter 更新时间:2020-06-20

上週六下午,我寫了一篇《“上海銀行”的前世今生》,在“上海情愫”微信公眾平臺首發後,受到眾多讀者網友的點評。還有一個名叫“30號院”的公眾號,其主編葛小姐主動與我聯繫,表達想轉載我的這篇拙文。看來,銀行的歷史和文化內容比較受讀者的喜愛,易引發讀者的興趣,於是打算再寫一下我的“老東家”永隆銀行的前世與今生。

--題記

說起永隆銀行,對於許多生活在中國內地的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或者甚至未曾聽說過。但說起招商銀行,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二〇〇八年,永隆銀行被招商銀行並購,成為招商銀行成員,即招商銀行的全資附屬子公司。在香港,永隆銀行於二〇一八年十月更名為“招商永隆銀行”。永隆銀行是香港具有悠久歷史地華資銀行之一。目前在中國內地有深圳、上海和廣州三家分行。

我是二〇一〇年九月加入永隆銀行上海分行的,二〇一四年九月離開,正巧四年。迄今,我都對永隆上海分行充滿著感恩和懷念之情,因為在那裡,我的銀行財務職業生涯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在那裡,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值得拿出來說的就是我在該行內部刊物《集思》上發表的四篇文章:《追夢人—賀永隆上海分行喬遷之喜》、《千里之外,遠東之行》、《雙城記--從上海到香港》和《走訪臺北林語堂故居》。又是一個“四”,看來我和永隆與“四”還蠻有緣的。

今年是永隆銀行成立八十七周年,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八周年,也是永隆銀行在香港主權移交祖國後蓬勃發展的第二十三個年頭,我搜集和結合相關資料,撰寫了本文,以示紀念。

上回說到伍氏兄弟經過多年的努力打拼,將永隆從傳統的銀號轉變成現代的銀行,從立足本港跑馬圈地到開拓海外和內地市場,為日後的發展積蓄了力量埋下了伏筆。

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監管要求的日益嚴格和競爭格局的日趨變化,以伍步高、伍步剛等人為代表的家族第二代管理者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經營壓力的持續增大。二〇〇六年,他們開始全面考慮該如何繼續經營好這份龐大的家業。

狼煙四起

二〇〇八年二月,永隆通過幾家投行在市場透露消息,稱自己在尋找買家。受此消息影響,永隆銀行的股票一路大漲,成為港股跌勢中的“奇葩”。在大盤屢創新低的情況下,永隆的股價連創新高,甚至歷史性地突破了百元大關。股市的激烈反應源於中外銀行業對競購的濃厚興趣,投資者相信,對香港市場有雄心的銀行絕不在少數。

不經意間,永隆銀行成為“各路豪傑”打開香港市場大門的“鑰匙”。雖然並購未必能在短期內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帶來的協同效應卻意義非凡,對內地銀行拓展香港業務,加快國際化進程及外資銀行鞏固發展自身在亞太地區的市場地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

本不平靜的香港金融圈,一時間狼煙四起。據Bloomberg通訊社報導,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在內的多家中資銀行都有可能參與競購。此外,澳洲澳新銀行和香港本地的渣打銀行也有意參與,而此次收購涉及交易金額可能高達二十億美元。

一水“芳鄰”

所有的競購者都有充分的競購理由,但在外界看來,總部設在深圳且40%的客戶在珠江三角洲的招商銀行似乎與永隆銀行最為合拍。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簽署,深港經濟的合作前景日益凸顯。

“一河兩岸”的天然關係使得兩地各類業務需求迅速攀升。順應市場潮流,永隆曾於二零零四年在深圳設立分行,截至競購戰之前僅有兩家網點,牽手招行,意味著永隆一夜之間在深圳添置了七十家合作網點,在全球製造工廠的聚集地—珠三角地區新增近二百家合作網點。

更為重要的是,永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展現出來的力不從心,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源於其突破現狀的艱難與創新的乏力。相比於國有銀行,招行的“個頭”雖小,卻數次依靠創新引領行業潮流。而且,招行的誕生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這家脫胎自財務公司的銀行誕生於改革開放的前沿蛇口地區,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家由企業法人創辦的股份制銀行,其創辦股東正是永隆的老客戶—總部設在香港的招商局。

招行成立之初只有一億元資本金,一個營業網點和三十四名員工。因為太小,甚至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當行長。最後,在袁庚等人的建議下,由時任蛇口工業區常務副董事長、招商局集團副總經理王世楨兼任首任行長。

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打破當時內地企業普遍實行的“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制度,招行率先實施了“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機制,徹底打破“大鍋飯”,為艱苦創業提供了人人爭先的制度與氛圍保障。除此之外,招行還在業內率先實行了微笑服務、站立服務和上門服務,最早推出了儲蓄夜市、星期日儲蓄全天服務,在營業大廳擺上了牛奶、鮮花······這些舉措在今天已不足為奇,但在當時冰冷、低效的內地銀行業中,卻如同一股清風,讓人耳目一新,很快就贏得了客戶的青睞與信任。

一九九九年,在新任行長馬蔚華的帶領下,招行審時度勢,抓住互聯網興起和中國加入WTO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制定了以業務網路化、資本市場化和發展國際化為內容的“三步走”戰略,招行從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二〇〇八年,接到永隆的招標邀請時,招行已由當初區域性小銀行發展成為了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的中國內地第六大商業銀行。雖然此時永隆管理層對這位一水之隔的“芳鄰”並無太多瞭解,不過隨著競購的正式展開,他們將不斷刷新自己對這個年輕選手的認識,並最終為其誠意與雄心所打動。

招行的“算盤”

作為歷史悠久的香港本地銀行,永隆銀行的各方面情況都符合招行的期待。收到招標邀請之後,招行管理層迅速行動,組織了專題討論會,經過通盤考慮,他們很快達成共識,此次競購對大力拓展香港市場、堅定不移地實施國際化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馬蔚華看來,永隆銀行的市場影響力、信譽、客戶基礎及行銷網路,將成為招行迅速打開香港市場和拓展業務網路的關鍵資源。與內地銀行相比,永隆銀行的收入來源較為多樣化,其非利息收入占比已達到46.70%,接近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準,這對招行的業務結構調整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同時,永隆是一個典型的銀行控股集團,旗下擁有保險、證券、信託、期貨和財務等多個全資子公司。通過並購,招行可以一舉取得多種金融業務牌照,並通過這些子公司進行相關業務運作,在香港市場率先實現綜合化經營目標,同時也可為將來在內地市場全面開展綜合化經營儲備人才、累積經驗和力量。

更重要的一點,馬蔚華是想把收購永隆、管理永隆、發展永隆作為招行未來進一步實現國際化發展的一次試驗和準備。

經過初步評估,招行管理層認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尤其是通過控股權並購觸發全面要約收購,最終取得100%控制權,這樣的機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未完待續)

作者寫于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六日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一)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二)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三)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四)
漫走武汉图辑
武 汉 昙 华 林 印 象 图 辑
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若您喜欢站长原创文章,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以支付宝或微信方式或点击链接捐助(金额不限)本站持续运行,谢谢大家!

中国冬网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Copyrights © 199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