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臺北市基隆河畔、劍潭山際的圓山大飯店,是臺北市乃至臺灣島的一道風景,它以古色古香的情調、雄偉壯麗的氣勢和特殊的歷史背景,成為臺北市的一座經典地標式建築之一。
與別不同的是,這座已經進入一甲子的飯店,從它建造的第一天起,就是諸多歷史事件的見證地。
去臺灣之前,我對圓山大飯店,充滿想像,這座在臺北旅遊界的地位,相當於杭州劉莊的黃色琉璃瓦宮殿式建築,甚至還有故宮的色彩,很多人都說好,而它究竟好在哪裡?
飛機即將抵達臺北松山機場前,已經有很多人喊起來——“圓山”。遠遠望去,薄暮中,這幢建築甚至有了故宮的色彩,更何況它還披上了那麼多有關蔣宋的“秘聞”面紗。
一
當我們乘坐的上海東方航空公司執飛的MU5007班機在松山機場著陸之後,不過20分鐘車程,就看見在基隆河畔的綠色山坡之上,矗立著一座高達十四層的中國紅色宮殿式建築,氣派、巍峨乃至莊嚴。臺北的朋友告訴我,這座雕樑畫棟、飛簷翹角,金色琉璃覆頂的豪華飯店,建於圓山之上,所以叫圓山大飯店。
圓山大飯店完全是一派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尤其,深夜時分站在燈光昏黃的大堂中更令人體會,人顯得微不足道。這個曾在1968年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世界十大旅館之一的號稱世界最大的旅館大廳吊滿紅色宮燈,奪目耀眼。處處雕龍畫鳳,正面迎著寬大扶梯,佈置就像帝王上朝議事,當中是一幅周公制禮作樂的銅質浮雕。
中國人視紅色為吉利色。圓山大飯店不僅外面是一片紅色,裡面也是紅圓柱、紅地毯。進門大廳的天頂是一個梅花形藻井,梅花正中還有五龍戲珠,據說藻井內側還有23條金龍以及16只鳳凰。後來我聽導遊小姐說,這朵象徵著“中華民國國花”的梅花略有些偏,我仔細看過——果然!其緣由——無非就是當年老蔣心中暗歎的“偏安一隅”。
上圖說明:2008年7月4日,在圓山大飯店為大陸赴台遊首發團的歡迎晚宴
經過逐步擴建,如今飯店擁有客房490間,除了一般的套房、商務套房之外,還有首相套房4間,總統套房1間。據告,圓山大飯店接待過數百位部長級以上的外國元首官員。在臺灣人眼中,這是一個大吉大利的地方,所以這裡成為舉行婚禮的首選之地。
二
好想細讀圓山大飯店,我請飯店公關部經理俞利英帶我參觀飯店。俞利英還是“半個上海人”。其父親是浙江杭州人,母親則是一位溫婉的“上海小姐”。
從小跟隨父母耳濡目染,俞利英也能“秀”幾句上海話。她笑言:“每次回上海,和上海的朋友用家鄉話交流都很開心,還有人說我的發音裡有一些‘古音’呢!”。
俞經理在飯店已工作多年,言談間始終流露出在此工作的自豪感,講起飯店的歷史背景故事更是如數家珍。她告訴我,圓山在日本人統治時期曾是臺灣神社,圓山大飯店始建於1952年5月。當時,蔣介石退守到臺灣已經三年,總算喘了口氣,腳跟漸穩。他苦於臺灣沒有豪華的賓館可以接待外國貴賓,便著手興建“國賓館”——圓山大飯店。
上圖說明:臺北劍潭山際圓山大飯店
建造圓山大飯店,不是由政府出面,而是由屬於財團法人臺灣省敦睦聯誼會所管轄,宋美齡曾任會長。
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的著名設計師楊卓成(2006年11月26日去世)先生繪製了十二張風格迥異的設計圖,蔣介石親自選定其中中國宮殿式的那張。從此,楊卓成成為蔣介石喜歡的建築師。蔣介石去世之後,中正紀念堂也由楊卓成設計。
圓山大飯店成了臺灣第一家五星級飯店,飯店的董事長是孔祥熙的大小姐孔令儀,而大部分股權歸孔二小姐孔令偉所有。孔祥熙之妻,乃宋美齡之二姐宋靄齡。所以,從一開始,圓山大飯店就帶有濃厚的蔣氏家族色彩。
飯店有今天宏偉的規模,不是朝夕之間完成的,而是經過了近20年的創建和擴展。1952年5月,將原有臺灣旅行社經營的臺灣大飯店改組,組建圓山大飯店,並成立圓山俱樂部。1953年,籌建了游泳池和網球場,並興建會員廳,以擴充圓山俱樂部的活動場所與設施。1956年,完成了金龍廳與附屬餐廳,1958年,完成翠鳳廳,1963年,建成了麒麟廳。此時的圓山大飯店已初具規模,設施齊備,聲名鵲起。
上圖說明:圓山大飯店
飯店門口牌坊上“圓山大飯店”五個大字由孔子的第77代子孫、前國民黨考試院院長孔德成所書。飯店入口左側的碑文“劍潭勝跡”是由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草書大字如行雲流水,龍飛鳳舞、遒勁有力。飯店大廳中央擺放的是一盆無香無味的臺灣蝴蝶蘭,四角宮燈,大紅立柱,飛龍斗拱,五彩琉璃,處處都體現出中國的古老文明。飯店分為正樓、金龍廳、翠鳳廳與麒麟廳,裝潢典雅,金碧輝煌。大廳與房間內部擺放的是明清式紅木傢俱,古董、珠寶、精品商店,在飯店裡應有盡有。來到圓山大飯店,除了享受頂級美食外,飯店住宿設施堪稱元首級,客房部佔有八個樓層,區分為商周、漢、唐、宋、明、清等不同的朝代,每一層的房間依朝代不同以代表當朝的故宮名畫或平面圖飾的電腦掃措複檢製品佈置,走道則佈置長卷名畫,而房間的佈置,例如床置、壁布、沙發布,更是委託輔仁大學織品系考據設計。
圓山大飯店初期不對外開放,只接待政要和超級貴賓,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兩年,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就下榻於此。飯店至今仍留有其總統紀念套房。
1978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宣佈與臺灣“斷交”,臺灣輿論譁然。但也是在卡特任內,美國國會通過了《臺灣關係法》。12月27日,副國務卿克里斯多夫赴台,商討台美雙方未來關係與定位。雙方會談的地點,同樣選擇了圓山大飯店。然而,當時深感被美國背叛的臺灣,輿論高度不滿華盛頓的做法,對克里斯多夫一行採取了包圍飯店等激進的抗議手段,其中,美國代表團的坐車遭民眾砸得面目全非。
現在已經對外營業並實施親切多元化的作風,雖然它開始接待一般遊客,但是,飯店最經典的傳統近一個甲子以來接待高級政要的榮耀卻是永恆不變的。現在看到的圓山大飯店是重建後於1973年10月正式啟用的,是當時觀光業的一大盛事。目前的平均入住房率為73%,每天平均房價為3300元,主要客源為大陸4成、日本3成,東南亞、歐美及本島民眾占3成。
上圖說明:圓山大飯店牌坊
三
圓山大飯店雖說不算蔣介石的行宮,但是與蔣介石確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臺灣,民間流傳著圓山大飯店所在的圓山是“三座山”之一。這“三座山”是拉拉山、陽明山和圓山。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大名鼎鼎的阿里山不在其列呢?
原來,在“兩蔣”時代,這“三座山”有著特殊的政治含義:
拉拉山,臺灣原住民泰雅語中“美麗”之意,山上林木茂盛高大。在兩蔣時代,在拉拉山設立青年幹部訓練班。能夠上拉拉山,表明在仕途上邁出了第一步。
陽明山上設有國民黨幹部訓練班。能夠上陽明山,表明在仕途上邁出了第二步。
圓山大飯店乃當年國民黨高層社交場所。能夠擠進這裡,表明在仕途上已經大有成就了。
國民黨許多重要的會議、交往都在圓山大飯店進行。對於民進黨來說,圓山大飯店也是極具紀念意義的,因為民進黨是在圓山大飯店誕生的。
上圖說明:作者在圓山大飯店內
那是1986年9月28日,“黨外勢力”為迎戰當年年底的135個“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聚集在圓山大飯店。他們選擇在此地開會,以為越是這樣國民黨的高檔次社交場所,越是安全。會議過程中,突然有人提出應乘機討論群組黨問題,並宣稱“(選舉)後援會是過渡性質的組織,我們的目標是要組黨,組黨的時機,大家認為今年最好,而今年又是今天最好”。謝長廷提議,這個新組成的黨,叫“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就是這樣誕生的。
其實,當時國民黨的情治機關早就已經獲悉“黨外勢力”這一不尋常的動向,在飯店布下羅網,只等蔣經國一聲令下,便把“黨外勢力”的代表人物一網打盡。
然而,蔣經國沒有下達逮捕令。蔣經國經過再三權衡,決定對民進黨採取“寬容政策”。10月5日,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發表講話稱,“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
緊接著,10月15日,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兩項“政治革新”方案:一是準備取消“戒嚴令”,二是準備開放“黨禁”。這樣,民進黨就在蔣經國的開放“黨禁”的政策下,迅速崛起,成為臺灣最大的在野黨,成為國民黨的競爭對手,直至2000年、2004年、2016年三度打敗國民黨,成為臺灣地區的執政黨。
上圖說明:作者在圓山大飯店
四
圓山大飯店已經一個甲子之多的歷史,但是看上去很新。俞經理告訴我,1995年,一場大火席捲圓山大飯店,使飯店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整修。
也正因為這場大火,在搶救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圓山大飯店還有一條避難逃生地道!人們議論紛紛,有人猜測這秘密通道直達蔣介石的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福林路的士林官邸;也有人猜測,直達位於士林地區雞南山內的臺灣“戰時最高指揮所”(又稱“衡山指揮所”)。
一時間,諸多臺灣媒體甚至傳說在圓山大飯店之下,有一條神秘的“蔣介石秘道”!
上圖說明:圓山大飯店1952年(飯店的資料照片)
記者們喜歡尋秘。面對眾人要求一覷“蔣介石秘道”的真面目,飯店方面只能開放這一地下通道讓大家參觀。經過實地參觀,所謂的“蔣介石秘道”,原來只是飯店一樓分為東西兩側的兩條防空秘密頻道而已,西側秘道由鋼筋水泥建成,高約2.10米、寬2.23米,全長180米,呈陡降梯形,直通後山劍潭公園。東側秘道全長178米、有75級臺階,一樣蜿蜒迂回,它有50盞防爆玻璃燈,但是沒有滑梯道,出口在北安公園,可通往位處七海的空軍基地,根本通不到士林官邸或者“戰時最高指揮所”。這兩條秘道和飯店主樓同年完成。當時由於兩岸關係劍拔弩張的階段,這兩條秘道是為了飯店內的旅客以及附近居民防空而建造的,可以容納近萬人躲藏,如此而已。
雖說所謂的“蔣介石秘道”真相大白,但是由此卻引起臺灣媒體的一股“揭秘潮”。
首先引起記者們興趣的,便是那個“戰時最高指揮所”——傳說中的“蔣介石秘道”就通向“戰時最高指揮所”。
所謂“戰時最高指揮所”,顧名思義,是一旦發生戰爭,臺灣方面的最高指揮所。記者們畢竟善於打聽,通過種種途徑,還是把“戰時最高指揮所”的情況摸清楚了。
上圖說明:圓山大飯店12樓宴會廳穹頂之龍
據說,“戰時最高指揮所”是把圓山附近,士林、大直地區的雞南山掏空,裡面建起3層地下隧道,建成地下指揮中心。指揮所有南北兩個出入口,南北口之間總長約1.4公里。占地好幾平方公里的“戰時最高指揮所”,內部坑道錯綜複雜,地底隧道冗長,最遠處可直接到達松山機場。指揮所由3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為參謀作業室、“國防”管理資訊中心和作戰指揮中心。該指揮所還有一條直通山上205高地的逃生隧道,上有直升機平臺,還部署有防空部隊,掩護指揮官安全逃生。
“戰時最高指揮所”是蔣介石在20世紀50年代下令建設的。特別是1958年8月23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下令炮擊金門之後,蔣介石加緊了“戰時最高指揮所”的建設。
經過多年的建設,現在的“戰時最高指揮所”頗具規模。在地道裡,轎車通行無阻。由於地道很長,勤務員常常騎自行車來往於各部門之間。地下電纜以及各式先進的通訊系統設備,把“戰時最高指揮所”與各軍事要塞、軍港聯繫在一起。
上圖說明:圓山大飯店大堂
引人注目的是,從1987年開始,臺灣的“國防部”與“參謀本部”就著手遷往“戰時最高指揮所”附近的“大直要塞區”,在那裡新建大樓,以便與“戰時最高指揮所”聯繫在一起。一旦發生戰爭,“國防部”與“參謀本部”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裡轉移到“戰時最高指揮所”。
從1993年起,臺灣著手“博愛專案”。“博愛專案”是個代號,實際上也就是“國防部”與“參謀本部”的遷移工程。耗資280億元新臺幣的“博愛專案”,在1996年正式列編預算。
“國防部”與“參謀本部”新大樓共十層,地上八層,地下兩層,與“戰時最高指揮所”直接相通。這座新大樓可以容納五、六千人辦公,在2003年完工,人稱臺灣的“五角大樓”。一旦發生突發戰事,那裡的工作人員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全部轉入“戰時最高指揮所”。“總統”也可以從凱達格蘭大道的“總統府”乘直升機直飛“國防部”大樓,在幾分鐘內到達那裡,轉入“戰時最高指揮所”進行指揮,情況危機時,還可由指揮所內的緊急逃生隧道逃出,爾後搭乘直升機離開,轉移至從國外購進的“空軍一號”指揮機內繼續進行作戰指揮。
上圖說明:圓山大飯店大廳的古董珍品
五
在“揭秘潮”之中,從“蔣介石秘道”,到“戰時最高指揮所”,到“博愛專案”,又把“建安計畫”曝光於媒體。
所謂“建安計畫”,是在蔣介石去世之後,蔣經國下令實施的。那是在1978年12月16日淩晨2時半,美國駐臺灣的“大使”安克志突然前往七海新村的蔣經國寓所,緊急求見“總統”蔣經國,板著面孔向蔣經國宣佈:美國政府決定與臺灣斷絕“外交”關係!兩小時之後,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宣佈建立外交關係。
中美建交給了蔣經國沉重的打擊。蔣經國緊急制訂“保衛臺灣”的防務計畫,亦即“建安計畫”。
保密多年的“建安計畫”的三號工程——“建安三號”,被臺灣媒體捅了出來。
“建安三號”工程,就是在花蓮縣建設龐大的地下工程——“佳山基地”。所謂“佳山”,由於這一地下工程建於花蓮縣新城鄉的佳林村、秀林鄉的大山村,從兩個山村的村名各取一字,作為代號。
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從1979年開始籌畫,1985年1月1日動工,到1992年6月26日才完工。從1996年起,又進行了後續工程的建設。全部工程耗資超過400億元新臺幣!
花蓮縣處於臺灣東部,背對中國內地,中間又隔著高高的中央山脈。在蔣介石時代,就在花蓮著手建設空軍基地。在蔣介石看來,那裡相對而言比較安全。蔣經國實行“建安計畫”時,決定把花蓮一帶的中央山脈的東部掏空,作為作戰飛機的倉庫,以便在戰爭中避免導彈襲擊,保存實力。飛機占地很大,所以這個地下基地也就很大。
在“佳山基地”,挖了幾十個山洞,洞洞相通,可以容納250架戰鬥機。另外,從花蓮軍用機場到山洞,還建設了一條3000米長的飛機跑道。
佳山基地的戰管中心是與臺北的空軍作戰中心連線作業,同時還與大溪的電訊監察中心共同判讀任何截聽到的無線電波道。基地裡裝的“天網防空系統”,是空軍作戰司令部在換裝“強網防空系統”之後轉移過來的。在戰情室裡,五個大顯示幕的正上方有一盞紅燈,只要這個紅燈一開始閃爍,就表示當時正有大陸的飛機出海。當然,國民黨方面也會有相對應的行動。
這個電監作業已經超越遠東各國,僅次於美軍位於日本各地的電監站。電監中心全天候作業,讓戰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預先判別大陸軍機的動向。
在“佳山基地”曝光之後,另一個地下秘密軍事基地——“志航基地”也被搬上臺灣媒體。
“志航基地”也是“建安計畫”的一部分,規模同樣很大。這個地下軍事基地位於台東縣,離“佳山基地”只有100公里。“志航基地”同樣是把中央山脈的東部挖空,用作戰鬥機戰時倉庫。這裡所“儲藏”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向外所購的最先進的戰鬥機。
……
隨著時代的變遷,臺灣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給圓山大飯店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至今,飯店的走廊上仍掛著整牆的歷史照片。俯瞰今朝,這個曾經被稱為“蔣家行館”的飯店,雖然早已卸卻神秘的面紗,但它蘊涵的故事,仍然是說不盡、道不完。(完)
相关链接
●台北圆山饭店(维基百科)
●下载本文简体版(word格式)
●下载本文简体版(pdf格式)
●下载本文繁体版(word格式)
●下载本文繁体版(pdf格式)
作者其它文章
●
那睫影的掩盖下,你在凝视着什么?
●
韩美林:悠游自在心如许,不待扬鞭自奋蹄
●
新疆解放:红旗漫卷西风

推荐链接
▲谎言与真相的博弈——邂逅长篇纪实文学《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讲坛小记丨遇见惜珍——一位上海作家眼里的四川北路
▲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朱惜珍:上海马路让我魂牵梦萦
▲新书分享会|朱惜珍:发现武康路上的尘封往事!
▲海派作家朱惜珍为小学生讲授"万航渡路的故事"
▲作家朱惜珍:上海老洋房装点我的梦境,沪上旧风景铸就我的文字
▲2018年1月20号上海虹口图书馆现场讲座:当前我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图辑
▲2018年05月19号上海虹口图书馆现场讲座:揭秘雍正皇帝继位之谜图辑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沈轶伦女士专场
▲上海虹口区图书馆采虹书房读书会刘常津先生专场
注: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