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年十二月,我在飞往广州的东航班机上读到《东方航空》杂志上一篇由何菲撰写的《何以泰州》的文章,唤起我三年前我第一次去泰州的点滴记忆。当年游玩泰州之后,我蜻蜓点水地写了两篇关于泰州的文章,一篇是关于泰州望海楼,另一篇则是与梅兰芳纪念馆有关。
说泰州之前,先说作者何菲。我的书房书橱中有一本何菲二〇二三年八月出版的新书《我在上海等着你》。她是上海人,专栏作家,目前就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她擅以凝练流丽的笔触写城市文化、两性情感、行旅美食等。《何以泰州》一文反映了她对泰州这座城市的细腻观察和深度人文的剖析。
前面提及我的两篇泰州文章之所以蜻蜓点水,只因当时我是第一次去泰州,且只停留了两日,途经之处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如过眼烟云,对泰州尚不甚了解。而作家何菲老师的《何以泰州》却让人记忆犹新、镂骨铭心、回味无穷。当时在机舱内昏暗的灯光下便被作者的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所深深地吸引住了。
何菲老师写泰州,不是为写泰州而写泰州,而是在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例如:她写泰州的早茶,会联系到现代泰州人的生活与文化,对其进行“不动声色的考究”。她写盐税收入和漕运兴盛,会让你知道泰州繁荣的商贸文化和发展。她在介绍泰州的历史时,还让你领略他的古建筑,突出泰州海陵这幽深的古称。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和景点,也在她的笔下向你娓娓道来,阅之兴趣盎然。
这里不仅风光秀美,还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施耐庵在这把英雄故事娓娓道来;郑板桥曾于此提起画竹之笔;而梅兰芳大师也将婉转的唱腔奉献给故乡……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印记。
泰州还是一座美食之城。这里有靖江蟹黄汤包,黄桥的烧饼、溱湖八鲜、清炖蟹黄狮子头、姜堰的酥饼……在清晨的街头巷尾,寻着蒸汽弥散的地方,便是泰州旅行不能错过的早茶。这就是泰州人对生活的态度,在这儿细细的品,体味慢慢的闲,享受慢生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王维《送从弟惟祥宰海陵》中所写的“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赞叹了海陵的气势恢宏,连送个弟弟,都能送出这么绝美的诗句。还有,她还引用了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的感慨“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我想,泰州的流量就是从那时带过来的。
泰州城那如诗如画的小桥流水,名胜古迹,那浓浓的乡音和美食,那纯朴的民风,青砖黛瓦的房屋,平平仄仄的乡间小路,那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又呈现在她的眼前。不仅仅如此,怀念中更渗透着一种对历史的根基与文脉的追忆。
俄国文学家果戈理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页一页叠加起来就是一部丰富厚重的历史。泰州地区范围众多的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隐藏着历史的根。作者的散文《何以泰州》让我们驻足泰州大地,漫步于泰州的山山水水,都隐约能够感受到有一条源源流长的历史文脉。这条根,这支文脉,起起伏伏,忽明忽暗。而《何以泰州》,带领我们穿越岁月的丛林,重翻页页篇章,去寻找这座城市的历史之根。去接续文化之脉。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何以泰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完)
作者写于2024年7月14日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两个故乡的河
▲《从我身边走过的城》后记
▲永远在路上——写给《人在旅途》的读后感
▲活动回顾
| 金融·文化·生活暨《人在旅途》读书分享会
▲2020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复审入围全部名单公布
▲2020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在祁庄邂逅儿童文学大赛颁奖仪式
▲漫走武汉图辑
▲“汇丰夜一开,好事自然来”品酒会在汇丰银行大厦成功举办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精彩图辑推荐
▲上海南翔书苑绍兴体制与南宋转向图辑(2023-04-16)
▲上海嘉定南翔法式普罗旺斯太阳小镇图辑(2023-04-02)
▲上海图书馆东馆图辑(2023-03-25)
▲2023界浜村诗歌节启动仪式暨杨绣丽诗歌创作漫谈图辑(2023-02-28)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