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读杨朔的散文,说每到春节,广东广州的花市花团锦簇,人潮涌动,心里既好奇又向往。我虽然去过被誉为“花城”的广州,但花市还未曾逛行过。在众多的花目中,我偏爱的还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五言绝句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记得这首诗还是当年我在小学时语文课上学过的,迄今记忆犹新。

2020年的冬日,我搭乘G7006次和谐号列车前往誉为“太湖明珠”的历史文化古城江苏无锡,去荣氏家族的梅园逛逛看看。至梅园缘由有二,其一我爱梅赏梅,现在正是赏梅的最佳时节;其二,梅园与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母行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总部位于台湾省台北市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荣鸿庆先生正是梅园主人的后人,即荣宗敬之子。
无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过,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走近无锡,你才会发现,它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吐故纳新,蓬勃生长。
中午时分,我抵达荣氏梅园。可能是临近农历鼠年春节的缘故,梅园门口的广场左侧的花坛边有一幅古味红色的屏风装饰,上方写有“春天从梅园开始”七个大字,下方中间写有“金鼠送福”四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写有“鼠你最吉祥”和“鼠你最兴旺”,这让我感觉到仿佛春天就要来了。

梅园大门口有一巨石上刻有“梅园”二字,据说是荣德生先生于1916年亲笔题写。购好门票我迫不及待地走进梅园,可能今天是工作日的缘故,游客不多,园内比较安静,正适合游园。入园后,一缕缕清香迎面扑来,绵绵悠长,直入心脾。眼前的景色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满园梅花流枝缀玉,穿插在奇石间,倚靠在小桥旁,卧于溪水边,更有老藤古柏、清溪秀竹,亭台水榭环绕着红梅绿萼,处处冷香迷雾,横斜影动,让人如坠入仙境一般。
梅园是中国民族工业之“首户”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民国元年即1912年建造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倚山植梅,以梅饰山,故称为“梅园”。早就听说梅园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几十年连续不断的园林营造,使风景区形成了“初春探梅、仲夏观荷、金秋赏桂、隆冬踏雪”的四大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超越自然的感受。今日得以一览,真是给人心旷神怡的悦感。
荣氏家族由务农起家,后经商致富,至荣氏兄弟,产业几乎遍布半个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荣德生拥有18家棉纺厂、16家面粉厂和其它工厂,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大企业家。荣家还自设植棉农场,筹办福利垦殖公司,他们在常州、江阴等地围垦大批沙田。荣老先生还策划了一个大规模的发展计划,要把荣氏家族财团原有的20个企业,起码再翻上一番。1952年荣德生病逝,此前他立下遗嘱:“余从事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垂六十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及反动统治的压迫,艰苦奋斗,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胜利,欣逢解放,目睹民族工业从恢复走向发展······毅仁,鸿仁要积极生产,为祖国出力······”

荣毅仁为荣德生之子,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从小受中西方教育,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从担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起始,最终成长为荣氏集团的掌舵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绝大多数资本家为了保命保财,不惜将资产转移到香港或海外。相反,荣德生父子立下“三不”原则:“不迁厂、不转移资金、不离开本土。”在父亲的影响下,荣毅仁始终坚守民族资本家的底线,带领荣氏家族挺过了抗战等几个重要历史关口。受到父辈的教育,荣毅仁始终怀有感恩之心,认为荣氏家族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国家创造的安定经商环境。
毛泽东曾夸赞荣氏家族:“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走走停停,我来到了“古梅奇石圃”,让我更进一步体验园方那种高雅古朴风格。它是梅园里的一个“园中园”,是一个不可不去的精致园区。古梅奇石圃是2001年建成开放的,它集天下古梅与奇石于一体,并结合中式园林建筑小品,形成了“园中园”的格局。园区采用传统园林半开放式的设计,设立以梅花为主题的照壁,展出以梅为主的书画,陈列古老梅桩,引进百年以上的老梅树,配置松、竹、梅、兰及其他四季花卉五十余种;建成唯一的“中国梅花博物馆”。可惜今日博物馆暂不开放,实属遗憾。

继续走,不知不觉来到了香海轩,这里有荣德生先生的半身铜像,看起来特别的精神,特别的神气。该铜像是由全国政协前副主席、荣家姻亲、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于1986年所赠。是年荣毅仁先生70岁大寿、50岁金婚,荣氏海内外亲友大团圆为当年轰动世界的新闻。香海轩是一座西式拱圈屋,共有三间,四周都是走廊,面对千株梅树,轩前悬挂着清代文人康有为手书“香雪海”。看了香海轩室内的文字板上的简介得知,香海轩建于1914年,荣德生先生以银50两托人觅得康有为手书“香雪海”额。1919年8月,康有为来游梅园,见此系为他人伪作,乃挥毫重书“香海”。原匾遗失,现门楣上两字为康有为学生,也是他的儿媳妇著名书法家萧娴女士于1979年所写,1991年在南京博物院找到康有为原书手迹,重新制匾,悬于轩内至今。
再下来,我们来到了念劬塔,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的“哀哀母心,生我劬劳”和《诗经凯风》的“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以表敬意。念劬塔是梅园的点睛之笔,也是梅园的标志性建筑。该塔3层18米,建于1930年,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纪念母亲石太夫人80冥寿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以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念劬塔为三层八角形状,飞檐角攒尖,具有名族风的特点。登上塔顶观赏梅园全景,四周峰峦,尽收眼底,是赏梅的又一胜处。
接下来是荣德生之兄的宗敬别墅,建平屋三间,室前有走廊,东侧有批屋,室内烹饪、沐浴设备齐全,是荣氏兄弟接待贵宾食宿的重要场所。与香海轩类似,宗敬别墅前立有荣宗敬铜像。荣宗敬早年经营过钱庄业,从1901年起,与荣德生等人先后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保兴面粉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其幼子荣鸿庆,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2022年3月逝世,生前定居台湾省,是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母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在宗敬别墅室内的墙壁上,我看到了一幅大照片,照片上是荣宗敬儿子荣鸿庆和女儿荣卓如2006年12月3日在宗敬别墅前合影。

在梅园旁边还有荣德生早年花了10万资助修建的一个开原寺,这个开原寺始建于唐朝,经过历史的变迁,现在的模样可谓是金碧辉煌,里面有泰国友人赠送的弥勒佛,还有日本资助建设的钟楼还有英国信众赠送的汉白玉卧佛等等,表示着开原寺和其他国家有着良好的往来。
游览荣氏梅园的最佳时节正是冬末春初,这时各种品种的梅花争相开放,有道是:冬雪压梅梅更艳。即使已过赏梅的季节,梅园作为一个江南园林,不管是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收获到怡人的景色,梅园的景让我流恋忘返,梅园处处所体现出的情让我悠然敬畏,我为荣宗敬、荣德生的那种“宝剑锋从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震撼,为荣宗敬、荣德生的那种孝敬所折服。(完)

作者写于2020年1月26日晚江苏昆山
花桥,修改于2024年10月28日上海南翔十八步斋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本(繁体)
▲游无锡东林书院
▲访无锡钱钟书故居
推荐阅读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广结善缘长沙行之天
心阁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2022·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2022·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2022·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2022·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2022·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2022·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2022·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2022·上海抗疫之三:决战上海滩天地有情
▲2022·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2022·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