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说明:魏丽饶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人。有的人出现是为了改变你,而有的人是为了被你改变。所有的改变或被改变,往往都生发于相处过程中的那些不经意之间。
认识王冬先生,是2019年末在上海苏河湾读书会举办的一次读书活动上。我作为嘉宾之一分享了自己的新书《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书中描写的隐匿于太行山间的故乡麻糊村深深吸引了在座读者,王冬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此后,多了些联系。
王冬在微信中说,因我,他又多认识了一个字:虒亭的“虒”。他想去我的故乡看看千年古镇虒亭,看看我笔下的麻糊村,亲身体验一下村里的风俗民情,见见书中的那些深情而活的人。我回信,这是麻糊村的荣幸。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他是一个对生活真诚以待的人。
“从童年时代拿着空瓶子去小店打醋或酱油,到长大后闻悉了镇江陈醋,我一直对镇江这座城市充满好奇感,想着未来某一天能够去那儿看看。”在《〈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中,王冬这样写道。他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向往,都是有来由的,来自于久远的记忆或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他会把岁月长河中这些曾经闪闪发光的点滴收藏起来,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精雕细琢。“记得童年时代,我有一本非常喜欢的书叫《365夜谜语》,书中好像有这么一个谜语,谜面是‘双喜临门(打一个中国城市名)’。想必有的人已经猜到了,谜底是‘重庆’。”(摘自《山城重庆之旅——桂园篇》)。这就是王冬,他总是在人生中细碎的经历里寻找某些隐性的联系,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
从书中可以看出,王冬先生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者。走过的地方,看过的电影,经历过的物事,他都一一真诚地用脚丈量,用心感悟,进而形成一篇篇生动的文字。从这些朴素冷静的字句里,读者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多彩多姿。世界本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眼睛却看到了不同的结果。通过王冬的双眼,我们发现了世界的另一番景象。因为他对每一个人物,每一部影片,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时代的伤痕——我记忆中的〈芳华〉》一文,王冬从《芳华》这部影片谈到邓丽君,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对时光匆匆的无限感慨:“现在一切都太快了,太昙花一现,出现得很快,成熟得很快,盛开得很快,怒放得很快,最后凋谢也会很快。来不及
品味,一天就匆匆过去了。”而在《“古早味”——台湾心跳声》中,通过不同角度对“古早味”进行解读之后,他又捕捉到了时光流逝中的那些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走,人在变,技艺在变,唯独记忆永不变,“古早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完成一次次的更迭,不断进化、演变,成为一种旧时记忆的味觉具化,成为一种永远的留恋与念想。”

上图说明:魏丽饶
王冬先生去麻糊村看看的心愿,因新冠疫情的影响至今尚未实现。我想,也许是彼此都在期待一场更美好的遇见。在他的世界里,生活要慢慢过,麻糊村也要慢慢看。因为有些遇见,不只是为了你改变我,也不仅是我改变你,而是为了彼此改变,变得更加融于生活的五彩斑斓。(完)
写于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八日
【作者简介】
魏丽饶,女,山西长治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1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父亲还缺一双鞋》、《锁住麻糊村》。著有散文集《净土》、《从一个故乡到另一个故乡》等。作品入选多个文学选本和年度文学排行榜。散文《榆皮面》、《账》等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辅书。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浩然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曾就职于富士康科技集团从事宣传工作。
注:如果您想对对上文发表感想、评论或意见和建议的话,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本站留言簿。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人生旅途充满希望(作者:李文)
▲青苹果的滋味(作者:惜珍)
推荐阅读
▲常泰文化之旅之泰州梅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翁同龢纪念馆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曾园·赵园篇
▲常泰文化之旅之常熟图书馆书缘篇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上海抗疫之十:他山之石
▲上海抗疫之九:等待花开
▲上海抗疫之八:今夕是何年
▲上海抗疫之七:敢问路在何方
▲上海抗疫之六:再战明天
▲上海抗疫之五:并肩同行
▲上海抗疫之四:人间大爱
▲上海抗疫之三:决战上海滩天地有情
▲上海抗疫之二:从“足不出沪”到“足不出户”
▲上海抗疫之一:创造晴天
注: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非本站原创内容本站概不负责,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或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